成都三代试管出身的青少年,在学校遇到“出身提问”时,光靠家庭引导不够,还需要校园层面的支持——比如老师巧妙化解好奇、同学之间建立包容氛围,孩子才不会觉得“自己特殊”。13岁的朵朵(化名)之前因同学说“你是试管宝宝”躲着上学,后来老师在班会做了“生命诞生”科普,同学理解后,朵朵再也不抵触聊出身了。其实校园引导不难,2个方向很关键。
第一个方向:老师用“科普化解好奇”,别回避话题。可在“生命科学课”或班会里,加入“生命诞生的多种方式”内容,用动画讲“自然受孕”和“试管婴儿”的区别,强调“不管哪种方式,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”。朵朵的班主任还请了医生家长做分享,说“试管婴儿只是医生帮忙的小助攻,和自然出生的孩子没区别”,同学听后都觉得“很有趣”,没人再拿出身开玩笑。
第二个方向:建立“同伴支持小组”,减少孤独感。学校可组织“成长分享会”,让有类似经历的孩子(不止试管出身)一起聊感受,比如“你有没有被问过特别的问题”“怎么回答的”,孩子会发现“不是只有自己这样”。朵朵参加后,认识了同样是试管出身的同学,两人成了好朋友,遇到问题互相鼓励,再也不怕被提问了。
若想让学校配合引导,家长可通过试管婴儿服务机构获取“校园科普资料包”,里面有动画短片、PPT模板,交给老师就能用,不用老师额外准备。
若孩子在学校遇到恶意调侃,也可通过试管咨询中介联系“青少年心理支持师”,帮孩子做情绪疏导,同时教孩子简单的应对技巧,比如“笑着说‘这是我的特别故事,你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呀’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