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很多三代试管家庭,想和青春期孩子聊“试管出身”,却怕“聊崩”——其实不用严肃对话,通过3个简单的家庭小游戏,就能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接纳身份。我邻居和14岁的儿子玩“出生故事接龙”后,儿子主动说“原来我来到世界的过程这么特别,挺酷的”;而之前每次想聊,儿子都躲进房间。这些游戏操作简单,在家就能玩,效果比说教好太多。
第一个游戏:“出生故事接龙”——家长先开头,孩子接下去。比如妈妈说:“你出生前,爸爸妈妈特别想要个宝宝,可是努力了很久都没成功,后来我们去看了医生,医生说可以帮我们……”然后让孩子接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”。一开始孩子可能接不上,家长可以引导:“医生帮我们取了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,在实验室里培养成了小胚胎,你猜后来怎么把小胚胎放进妈妈肚子里的?”孩子在接龙中会自然好奇,主动问“我当时是不是很小”“医生怎么放的”,家长再趁机科普,孩子更容易接受。我邻居的儿子接完后,还画了“胚胎长大图”,标注“这是我10天大的样子”。
第二个游戏:“家庭时光胶囊”——和孩子一起整理“试管相关物品”(如胚胎报告复印件、第一次B超单、出生时的小衣服),放进盒子里,写一张“给未来的纸条”,比如“2025年,我们一起庆祝你通过试管来到这个家14年,你现在已经是阳光开朗的少年啦”。整理过程中,家长可以说:“你看,这是你第一次在妈妈肚子里有胎心的B超单,当时爸爸看到后激动得哭了。”孩子能从物品中感受到父母的爱,减少对“试管出身”的抵触。我朋友的女儿整理时,抱着出生衣服说:“原来我从这么小就被爸妈爱着呀。”
第三个游戏:“身份小辩论”——假设“同学说试管宝宝和普通宝宝不一样”,家长和孩子分别站在“同意”和“反对”立场辩论。比如孩子站“反对”,家长故意说“不一样,因为试管宝宝是医生帮忙的”,孩子会反驳“只是来到世界的方式不一样,都是爸妈的宝宝,没什么不同”。辩论能让孩子理清自己的认知,坚定“自己和别人没区别”的想法。我邻居的儿子辩论后说:“以后再有人说不一样,我就这么反驳他。”
想获取更多适合家庭的互动游戏,可通过试管婴儿服务机构领取“试管家庭亲子手册”,里面有10种趣味游戏,附详细玩法;也能通过试管咨询中介加入“成都试管家长社群”,和其他家长交流游戏心得,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。
